一定重視個人營銷
[日期:2008-11-21 ] |
來源:互聯(lián)網 作者:佚名 |
|
從4P到4C再到4R,關于營銷的學問很多,但關于個人的營銷討論甚少,部分的原因是人們以為營銷主要是公司類商業(yè)組織的專用詞,部分的原因也是大家一般把營銷等同于交易策略的設計,而一般不將個人放在交易范疇內。因此,現(xiàn)在個人營銷的意識并不強烈,即便有一些個人營銷的方式和活動,也有很多往往是基于無意識的自發(fā)行為或者是在商業(yè)組織操作下的組織行為。
我高度接受社會學家布勞的觀點,即人的社會關系是一種交易性質的關系,人們渴望在所參與的社會關系中有所投入也有所收獲,愉悅與滿足很大程度上來自這種投入與收獲的平衡。除此而外,我們也不能否認我們作為勞動力、作為交易機會的管理者、作為各種資源的競爭者,我們的個人特質及有效地彰顯個人的特質,對于我們的交易成功及在交易中占有優(yōu)勢是有幫助的,而且某些時候能夠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因此,我們需要對個人進行營銷。
個人營銷有其如商品營銷的共性,以下三個方面就是很突出的表現(xiàn):
第一、需要突出個人特性中的最有特色的優(yōu)點,并加以傳播,廣泛而分散的傳播并不十分有效;商品營銷也是如此,必須要有特別的定位,而且要在傳播中突出這種特色。
第二、個人在其實力基礎上也需要適度包裝,這種包裝的成效尤其可見于明星包裝,但普通個人對這種包裝仍缺乏意識;包裝對于商品營銷來說更是至關重要的,是贏取消費者信任和喜愛的第一接觸點。尤其是在同質化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時代,如果不能首先在包裝上出位,就失去了進一步競爭的基礎。
第三、個人營銷也需要把握特定的社會關系的需要而鎖定特定的目標受眾群體——如果在社區(qū)選舉中這可能是針對社區(qū)成員,在一個特定的團體中也是針對團隊成員,而在找工作中則是針對雇主群體。這就是商品營銷中的目標群體了,企業(yè)必須針對不同目標群體的不同需求來設計不同的產品、不同的營銷策略,否則千篇一律的營銷策略就是沒有策略。
但個人營銷仍然有顯然不同于商品營銷的地方:
第一、個人營銷雖也有功利性定價需要(如工作中的薪資定位),但也有很多情形下主要是屬于具有個人品牌形象傳播性質的營銷活動,因此其功利性要適當加以淡化而可提升個人的價值形象,當然在最終意義上,有效的個人營銷對提升個人價值的兌現(xiàn)能力是有幫助的。相比之下,商品營銷則是以完全的功利性為目的的,以最終的盈利為目的的。
第二、個人營銷對象的確定性仍然不強,在諸如博客、個人演講、接受采訪、被表彰這類活動中,個人營銷對象具有明顯的寬泛性。這就使個人營銷與商品營銷相比針對性不強,聚焦度不夠,也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個人營銷的發(fā)展。
第三、個人營銷活動所借助的平臺很多時候需要具有明顯的不同于商業(yè)營銷之處。在商業(yè)營銷中,往往會在各種媒體上、活動中使用直接廣告的形式,而這種方式在個人營銷中則要慎重使用;雖然這種方式在西方式政治人物競選之中會使用到,但受眾容易對這種直接訴求有相當?shù)纳鷧挘虼诵枰玫亟Y合其他活動型、網絡型、節(jié)目型非廣告型的軟性傳播方式。
典型的個人營銷形式如個人博客與播客、個人參與的特殊性質的社會活動或娛樂活動(如抱抱團)、在媒體真人秀節(jié)目或其他媒體節(jié)目中的露臉、社區(qū)動員活動中的參與、組織與參加個人興趣組織等,在現(xiàn)有的情況下已經比較流行。但我們相信,當個人營銷受到足夠的重視時,將會有更加多種和有效的方式。
不管是怎樣的形式,我們現(xiàn)在特別需要認識到,這是一個資源開放、規(guī)模社交、快速流動的時代,我們要實現(xiàn)機會優(yōu)化、機會優(yōu)先、選擇多樣、有效注意就需要我們進行積極適當?shù)膫人營銷,否則就會喪失很多發(fā)展的機會和空間。在此前提下,有關個人形象管理、傳播媒體選擇、個人事務管理、個人發(fā)展規(guī)劃、個人溝通等方面的技能變得更為重要了。我們需要進一步重視、反省與認識自己,明白自己是需要被經營管理與被營銷的,從而把自己由樸素的自發(fā)成長模式變成自覺管理模式。
錄入:mp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