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根植于中國社會轉型進程,道德失范、監(jiān)管旁落、參與不足,其實都是同一進程的不同面相,而要想改變食品安全讓人憂心的現狀,需要走的路還很長,如果說道德重建一時難以奏效的話,那么,政府職能的轉變,以及社會參與和表達的擴大,或許就應該成為優(yōu)先的選擇。
三聚氰胺的重創(chuàng)尚未遠去,蒙牛特倫蘇OMP奶又出狀況,最新的消息稱,衛(wèi)生部牽頭的研討會上有專家認為,消費者飲用目前市場上的特侖蘇沒有健康危害。接著,蒙牛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傳達這一面目尚模糊的消息,意在重振人們對該產品的信任。短期內,這一舉動可能會延緩蒙牛企業(yè)的下行趨勢,但是,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根植于中國特色的現代轉型過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以我之見,中國食品安全問題一時尚難以扭轉,其理由舉其大者,有如下三端:
首先,現代轉型所帶來的道德規(guī)范變遷,使得建立在內心之中的安全堤防已經潰壩,且不可能在短期之內修復。
在熟人社會里,大多數產品的提供者,往往與這些產品的消費者有著面對面的關系,并可能存在著相對穩(wěn)定的交易關系,在這樣的約束下,誠信不欺其實是一個合乎理性的選擇,當其被道德化表述之后,遵守它更能得到社會評價和現實利益的雙重收獲,因此,其道德說服力就得到了雙重強化。而在一個大社會中,大多數產品的提供者,與產品的最終消費者并沒有這樣的關系,極端地講,如果預期交易只有一次,誠信不欺反倒可能成為一個非理性的選擇。
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發(fā)展,一個大尺度的陌生人社會日益取代了小尺度的熟人社會,尤其是在最近的10多年間,進入到所謂現代化起飛階段的中國,更是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多數中國人告別了此前相對狹窄封閉的生活圈子,而進入到一個開放、復雜,變化快速的大社會中。這一進程相伴隨的,是全新的生活經驗和人際交往方式,相應建立在反復交往基礎上的傳統道德必然會說服力銳減,并導致信奉傳統道德的人數日益稀少,于是,普遍的不誠信成為了我們時代的特色,幾乎所有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都奉行著兩套標準,一套是對自己人的,一套是對陌生人的,從農民種的菜,到廚子煲的湯,不以不誠信為恥,其實已經成為我們民族在當前時代的道德潛意識。
在許多人心目中,中國食品安全問題首先要道德失范的問題,并將之歸咎為市場資本主義對欲望的刺激放大,對此,我的看法是,市場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確實會造成相應舊道德的瓦解蛻變,但是,既然選擇了以市場資本主義為現代化的動力,那么,舊道德的凋零就是一個必須付出的代價。可是,市場資本主義可以在十數年內發(fā)生改變群體生活經驗,而新的道德規(guī)范,卻需要漫長的歲月去積淀。因此,某些企業(yè)家的道德宣示,以及其刻意在公眾面前建立的道德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不過是一種推銷術,而諸多評論人士對道德重建的期待,我也不甚樂觀,受制于當代的現代化進程,合乎現代大社會的普遍道德規(guī)范尚需要很長的時間去建立,在食品安全等迫切而重大的民生領域,道德重建猶如難解近渴的遠水。
其次,如果建立在人心內部的安全堤防遙不可及,或許,我們就只得轉求于建立在監(jiān)管和懲罰之上的外部約束,然而,中國的現代化起飛過程同時伴隨著由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的轉軌,外部約束也存在著缺位的問題,需要重大轉變。
當代中國改革試圖通過賦予企業(yè)自主空間以促進經濟發(fā)展。但是,任何事情有利則有弊,賦予企業(yè)自主空間也增加了企業(yè)不法活動帶給社會公眾的風險,對于這種內生于開放市場體制的風險,需要相應的制度手段加以管控。一般而言,在市場體制下,政府對企業(yè)行為的約束,采用制定規(guī)則(立法),并以事后追懲為主的管理方式,此外,考慮到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對相關產品也不排除直接監(jiān)管的方式。
但是,中國的特殊之處就在于,一方面是法治進程相對于經濟活動的落后,一方面則是各級政府在推動經濟發(fā)展中擔當了相當主動的角色,在GDP政績的驅使下,風險防范和管控等政府本應承擔的角色反倒相形見拙了。近些年來,強調給與企業(yè)自主空間更多,而相應的控制機制卻遠遠落后,圍繞經濟發(fā)展這一壓倒性的優(yōu)先目標,常常出現經濟發(fā)展優(yōu)先于生命健康的現象。出于GDP優(yōu)先的官僚思維,或是出于地方利稅第一的本位思維,又也許只是個別人的私欲驅使,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都很容易成為縱容企業(yè)不法行為的保護傘,地方保護主義、春風吹又生的假冒偽劣,始終禁絕不了的黑窯黑礦,正是這一邏輯的產物,中國的食品安全領域,當然也不能例外,免檢產品之類措施,更像是為企業(yè)發(fā)展貼上的護身符,因此,只要不徹底扭轉這一思路,并將轉變貫徹到制度建設中來,中國的食品安全仍將面臨巨大風險。
最后,在開放的市場體制上,對抗企業(yè)不法風險也不能全靠政府,而需要社會力量的參與,但是,在參與和表達渠道不暢通的情況下,資本更有能力去接近權力,影響輿論和收買知識,因此,要對抗企業(yè)不法風險,捍衛(wèi)食品安全,也需要參與和表達渠道的更加暢通發(fā)達。
獨立的科研檢測、獨立的媒體報道、壓力團體的存在,都可以構成對企業(yè)不法行為的約束,畢竟,企業(yè)要在開放的競爭環(huán)境下生存,不可能與整個環(huán)境為敵。如果參與和表達渠道暢通,只要能夠有充分的理據、適當的輿論表達和壓力出現,企業(yè)很難堅持其不法行為。但是,以這次三鹿事件為例,早在7月底,諸多兒科醫(yī)生已經鎖定了三鹿奶粉,但是,既沒有獨立的科研檢測結果發(fā)布,也沒有獨立的媒體報道出現,更無法形成有效的團體壓力,竟然是在經過四五十天之后,憑借最高權力(在新西蘭方面的知會下),才得以逆轉事態(tài)?梢,企業(yè)不法行為之所以猖獗,除去政府的原因之外,也與社會環(huán)境有關,與參與和表達渠道的不夠暢通有關。
在我看來,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根植于中國社會轉型進程,道德失范、監(jiān)管旁落、參與不足,其實都是同一進程的不同面相,而要想改變食品安全讓人憂心的現狀,需要走的路還很長,如果說道德重建一時難以奏效的話,那么,政府職能的轉變,以及社會參與和表達的擴大,或許就應該成為優(yōu)先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