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傳統(tǒng)實體書店面臨考驗
[日期:2008-12-09 ] |
來源:互聯(lián)網 作者:佚名 |
|
貝塔斯曼關閉在中國的36家書店,自我解釋的原因是其“未能適應競爭和市場環(huán)境的變化”。其內情究竟是否如此,咱作為外人難以詳知。不過,就筆者感知的情況而言,覺得其確有這方面的一些因素。
比如其書友會模式就難以適應中國的市場。按其規(guī)則,顧客買一本書可免30元入會費成為其會員,會員每季度至少必須買一本書,如果未買,他們就發(fā)送一本當季的“推薦書”,會員若不接受和付款就自動失去會員資格。這種營銷方式不僅讓會員難以享受多少優(yōu)惠反而增加了負擔,不大適應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消費習慣。
再如,其不少書店選址也不佳,像武漢的3家書店就都設在家樂福超市里。超市雖然人流量大但相當喧鬧,并非選購圖書的佳處,何況去超市購物者多非意在買書。更為突出的問題是,他們未能及時進入信息高速公路開展業(yè)務,因而難免錯過發(fā)展良機。
貝塔斯曼關店,當然還不止這些原因,也不是一個孤立的現(xiàn)象?梢哉f,它是圖書市場中傳統(tǒng)實體書店經營狀況的一個縮影,其傳遞出的信號是:傳統(tǒng)實體書店正面臨著時代變遷和許多新情況的考驗。
事實上,現(xiàn)在傳統(tǒng)實體書店不少都經營維艱。重慶、福建、上海等地均爆出過這類新聞。就武漢而言,除新華書店及崇文廣場圖書城等功能較全的大型書店外,目前有70%左右的中小書店都不太景氣,只有小部分主營教輔、自考等書籍的書店相對好一些。店主普遍反映,書價越來越高,到書店買書的人越來越少,而鋪面、水電、員工工資等經營成本卻不斷上升,打折競爭也很激烈,賣書的利潤已越來越薄。
近年來,隨著雜志擴張、報紙擴版、講壇論壇增多和網絡媒體的發(fā)展,尤其是網絡文學的盛行和網絡書籍的普及,人們的閱讀空間、途徑、習慣等,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許多人通過這類開放性空間聽書看書,往往能更快、更新、更省錢。而面對這些新的變遷,實體書店特別是中小實體書店如何經營,已是一個難以回避的現(xiàn)實問題,值得作深入的探討。
錄入:mp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