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促銷手段歸根到底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從圖書的內容出發(fā)尋找賣點,從而找到對應的讀者,促成購買;另一種則是通過折扣促銷的方式促進讀者的購買。這兩種促銷方式都可以衍生出不同的花樣。比如播放圖書介紹的影像片、張貼圖書宣傳海報、立圖書宣傳的展架等,都是從內容上促銷。再比如,直接打9折或8折、買2本送1本、買書送禮品、抽獎等等都是變著花樣的折扣促銷手段。
書店促銷的實際操作中,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所設計的很好,給出的讓利優(yōu)惠也不少,按理說應有吸引力,能取得滿意的促銷效果,但實際情況卻是顧客反應平平,并不如所想的那樣好效果。這個究竟是為什么?
問題就在于沒有考慮圖書的雙重屬性和顧客的購買心理。如果能考慮這些,只要能抓住時機,有針性的出擊,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的,要是在迎合顧客的心理方面再做的再巧妙一點,往往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就需要我們在設定促銷方式的時候,從顧客的購買心理出發(fā)。那么,促銷時,顧客心理怎么想?
一、不會為了便宜或禮品而購買不需要的商品
首先,要知道,圖書是文化產品,讀者購買的理由是因為需要圖書的內容,而非物理概念上的書本。那么,在這個前提下,如果圖書的內容不是顧客需要的,即使是再便宜,送的禮品再多(只要不超過圖書的定價),那么很難能令顧客動心。這就是為什么很多送禮促銷的活動取不到好的效果的主要原因。
二、是有效的禮品 還是多余的附帶品
今年暑假,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中信出版社都開展暑假主題書展促銷活動,凡是購買本社圖書達到一定金額的,都有禮品贈送。人大社的禮品是:扇子、文化衫;中信社的禮品是:鼠標墊、有機玻璃相片架、鋼質水杯;北大社的禮品是:青少年道德教育讀本系列、《修正力》、《快樂卡通英漢詞典》。贈送的方式也都相同,就是按照購買金額的高低不同而贈送不同價值的禮品。應該說出版社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也煞費苦心,希望利用暑假的時候,能通過禮品贈送促進本社圖書的銷售。
可是從某幾個書店的實際促銷過程看,這些社的禮品并沒有起到預想的促銷效果,因為很少有顧客看到有吸引力的禮品而產生購買行動。雖然這些社最低價的的禮品也送出了不少,但據書店營業(yè)員反應,是顧客已經購買了這些圖書,結賬時收銀員告訴顧客有禮品贈送,于是顧客順便拿上了禮品。這就說明顧客已經買了書,有沒有禮品都一樣,有個禮品只是額外增加的似的,是多余的附帶品。這些禮品的送出促銷的意義就不大了。而那些價值較高的禮品,如水杯、文化衫等由于設置門檻相對較高,就基本無人為了該禮品而達到某一購書的額度。
與此相同的是,中華書局在95周年社慶的時候,特別策劃了一本《論語新解》和藏書票作為購買該社圖書的贈品。由于這本書是新書,只有贈送才能得到,屬非賣品,而且圖書的內容適合范圍很廣,藏書票比較雅致,所以很受中華書局社圖書讀者的認可,促銷效果很好。
這就告訴我們在設置送禮的時候,要充分考慮:禮品是否有吸引力,顧客會不會為了禮品而增加購買;禮品是否是多余的附帶品?
三、多種選擇方式,有比較才有興趣
在促銷活動實施的時候,如果能讓顧客有多種選擇方式,那么顧客就會進行比較,對其中的一種認為最合適的產生行動。如果沒有可比較的,那么對顧客的吸引力就小的多。下面舉幾個例子說明:
某書店今年6.1兒童節(jié)開展購書送小汽車模型的活動,在書店設置了小汽車場景展臺,把小汽車模型至于場景內,非常生動,很是吸引小朋友。書店設置了三種獲得小汽車的促銷方式:1、購書滿50元贈送1個;2、購書者另付5元購買1個;3、單獨花10元購買1個。實際促銷中,家長比較了這三個條件,選擇第1種的最多。家長認為第一個條件最合算,因為兒童節(jié)購買50元的書條件不高,還可以免費得到一個小汽車模型,滿足了孩子的需求。而對于不需要買那么書的家長,要得到小汽車模型也比較容易,選擇第2種的比較多,只買1本書,另加5元即可,因為這個方式也很容易。最差的是第三種,因為單獨購買一個花10元認為不合算,當然這也與來書店的顧客都買書店目的而來有關。
四、只會買“感覺便宜”的,不愿買“價格便宜”的
“感覺便宜”就是顧客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某種商品的價值有個評估,并根據自己的評估情況判斷該商品的價格怎樣的幅度才是合理的,心里有一個認為合理的標準。如果商家的價格比顧客的心里的“標準”價格低,顧客就感覺便宜,反之則感覺價格高。因此,“感覺便宜”不代表真正的便宜。真正的便宜應該是銷售的價格減成本,得出的差數越小,說明價格越便宜。價格便宜顧客并不一定會感覺便宜。
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有這樣的情況,顧客很樂意買感覺便宜的,不愿意買價格便宜的。圖書是定價商品,一上市價格就定了。這個價格是否感覺便宜顧客自然有自己的算盤。外國文學中世界名著有各種版本的,而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的一套精裝本,制作很精美,價格與其它版本基本相同,但是這套書顧客看了除認為制作精美外,就是感覺這套書的價格便宜。因此,一上市很受顧客的喜愛,銷售不錯。
五、“只加一點就心動,心動就能行動”
書店在做促銷的時候一般都是設定某種條件,得到某種對應的優(yōu)惠。同樣是用這個方式,為什么有的促銷活動給予條件和給予相應的優(yōu)惠是合情合理的,促銷的效果不好。雖然原因很多,但有一點是不能忽視的,就是:要讓顧客覺得只要增加一點點就能達到,這樣才容易促進顧客采取行動。
記得某個書店做了一次“優(yōu)惠四重奏”活動:一、30種常銷書8折優(yōu)惠;二、任意購買2本書可以享受9折;三、一次性購書滿100元可獲得一張面值20元的購書券;四、購書滿150元可獲得會員卡,永久享受9折優(yōu)惠。這個活動效果很好,做的很成功。仔細分析,成功之處在于:顧客很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優(yōu)惠之處。想看暢銷書的,第一條就很有吸引力。想優(yōu)惠打9折的第二條很容易滿足,因為只要買2本就可以了,又沒有設定兩本的定價,因此,顧客選擇的余地很大。對于買了4本書的,這時導購進行推薦誰只要再買1本就能達到100,就可以獲贈20元的書券,等于增加的1本是額外贈送的,顧客自然覺得很有合算。對于想享受長久優(yōu)惠的,那么150元的門檻也不高,容易達到。所以,設定促銷方式的時候總是給顧客這個感覺:只要增加一點就能達到,在這個情況下,顧客很容易心動從而產生行動。
六、套餐,不如分餐
我們經?吹揭恍⿻隇榱舜黉N,采取捆綁銷售的兩個模式,即:將幾本書捆綁一起,給予一定的折扣讓利優(yōu)惠銷售;還有就是套書只買其中一本的就不打折,如買成套購的就打折優(yōu)惠。這兩個方式看起來好像很合理,但實際能取得好效果的卻很少。這是為什么?說個生活中簡單現象。菜市場賣魚的,都把大魚切開,化整為零進行銷售,這樣便于顧客買多少要多少。賣魚的一天下來就能賣出去不少的大魚。假如不采取這個方式,而是整條魚出售,8折深圳6折優(yōu)惠,可以試想其結果,肯定不好。同理,捆綁銷售與其打多少折還不如直接分散賣也打多少折,這樣的銷售效果遠比成套銷售好的多。以前深圳某書店在銷售花城出版社的小開本《金庸全集》的時候,采取了兩種銷售方式并用的做法,即:一種方式是成套購買可以享受8折優(yōu)惠;另一種是把整套的分拆了銷售,像《天龍八部》、《神雕俠侶》等可單獨購買。其銷售結果是,成套賣出去的一個月也就1-2套,而分散方式銷售的合起來一個月銷售了80多套。因此,套餐,不如分餐。